陶西平借鉴多元智能理论
2010-09-15 07:39:37 来源: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行政办公网 浏览:207次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换一种眼光看教育
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
在传统智力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教育观念支撑着目前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并形成了以这种智力观为基础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多元智能理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向传统的单一智力理论为基础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1)对传统教育智力内涵局限性的挑战。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多元的,包括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存在智能等,而不应局限于以语言和逻辑智力为核心的传统智力,所以认为传统智力的内涵具有局限性。 (2)对传统教育智力与现实世界割裂性的挑战。传统智力注重人脑的智力水平。而多元智能则强调人在实践中人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智能。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力和现实密切结合起来。 (3)对传统教育智力活动过程凝固性的挑战。由于传统教育活动比较单一,仅仅是传授——接受的关系。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这种凝固性认为智力活动是一个多种智能互相作用的过程。 传统智力理论只局限于学业智力范畴,只通过传授学业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只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一系列偏颇不但对学生智力的发展造成了直接的不良影响,而且也从整体上导致了学校教育以片面追求学业成绩为目的,而最终导致教育难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试化倾向。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传统智力理论支撑了教育应试化现象,而多元智能挑战的正是这种应试化现象。 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教育哲学,从新的角度来看问题,拓展了人们的视野,能帮助我们更为清晰地来认识人,来认识人才。 党的十六大以后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建设和谐社会归根到底是要解决一个“以人为本”的问题。我认为,多元智能理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什么是以人为本?我们以前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为社会的发展服务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有一段话,他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互为前提、互为基础的。这是对“以人为本”的一种很重要的诠释。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社会的发展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发展,而社会的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人的发展。 “以人为本”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实际上也就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需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眼光来审视我们的教育。我所讲的换一种眼光看教育,就是说要用“以人为本”的眼光来看教育,来实施教育。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之下,我们的教育观念应该在以下方面作些调整。 一、以人为本,调整教育观——根雕原理 弃之荒野的树根是无用的废料,然而到了根雕艺术家手里,经雕琢却成了艺术品。这种加工,不仅使树根具有了艺术价值,它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也提高了。 从某个侧面说,教育也像一位根雕艺术家加工一个根雕艺术品的过程。 首先要关注教育能力。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对教育来说,好的教育要体现在教育能力上。以前;我们看一个学校的好坏,大都看它的毕业生情况。其实毕业生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结果,它不一定能完全体现一所学校的教育能力。优质教育的重要特征是高水平的教育能力,即高水平地促使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其次要关注服务对象。我们的教育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所以要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缺点,把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和提升学生的弱势智能结合起来。 再次要关注教育的效益。在重视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重视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比,遏制公共教育经费使用的盲目性。现在教育投入不足是一个大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了教育是一种很重要的产业的属性,它是有投入和产出的。当我们进行一个学校与另一个学校比较的时候,应该把投入产出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如果在有的学校进行了特别离的投入,而在另一个学校教育投入特别低,却用同一个标准来评价这些学校,这也是不公平的。 二、以人为本,调整主体观——过河原理 一个学者要过河,当小船来到河中央后,他询问船夫到对岸的距离时,发现船夫的语言有基本的语法错误,就很看不起船夫,说:“你这半辈于白活了!”船夫没说话。船继续往前走,忽然狂风大作、波涛汹涌,船夫问学者:“你会游泳呜?掉在水里能辨别方向吗?”学者回答不会。船夫说:“我的船就要翻了,你这辈子真是白活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解决不同问题需要不同的智能。现在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注重的是“解答”问题的能力,而实践中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设想,如果让那个学者坐在教室里设计游到对岸的方案,我想他能设计出十几个来,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我认为各种智能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好坏之差,每个人都有可发展的潜力,只是表观的领域不同而已。所以,我们不能说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应该说,哪个学生在哪一个领域里更聪明。 应该把所有的学生看成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要在微观领域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应该看到每位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智能,不能以唯一的目光看待学生、唯一的方法教育学生、唯一的标准评价学生,特别是要防止以一部分“明星”学生为主体取代所有学生为主体。 三、以人为本,调整发展观——图钉原理 图钉有一个图钉盖和一个图钉尖,这两者都有的话就可以按在墙上,如果只有一个图钉尖或只有一个盖我们都按不进去。 对人才来说,坚实的素质基础就好像图钉盖,良好的个性特长就好像是这个图钉尖,人才就是素质基础和个性特长的统一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该是使学生的素质基础和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的教育,而不应该只是指素质基础的全面发展,当然素质基础的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发现自己的不足,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扬长补短的教育,而不是一个填平补齐的教育。在目前推进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当中,许多人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均衡发展,把均衡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然后进行一种填平补齐、达标式的教育方式:郎平排球打得非常好,物理不太好,就不要练球了,要多花点时间来学物理;刘绍堂文学水平比较高,但是数学差一点,所以不要写作了,要多花点时间来学数学。如果我们不能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变成一种扬长然后补短的教育,我们永远难以培养出优秀人才来。 四、以人为本,调整教学观——饮茶原理 日本有一个名将叫丰臣秀吉,一次作战以后他很渴,找人要水喝,这个人先端给他一大碗温度比较低的水,他一饮而尽;后来给他端了一碗浓度稍微大一点的茶,他又喝了:最后给他端了一小碗温度比较高的浓茶,他就慢慢地品。他喝了以后觉得这样的喝法很舒服,然后反过来问那个人:“你为什么这样给我喝水?”这个人说:“你刚打完仗,,比较渴,所以我给你一大碗温度比较低的水;你喝完这碗水之后可以喝一点茶了,所以我就给你一碗浓度稍微大点的茶;你休息过来后,需要的是品茶.所以我给你一碗温度比较高的浓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最好的服务是适应对方需要的服务。我们教学观应该从教育活动的实际出发,要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解决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的结合。法的应用。多种教育方法的应用是适应不同学生的智能优势的,有些学生只要你写一个定义他就知道这个定义是怎么回事,因为他的语言智能很强;有些同学你一进行公式推导,他就明白怎么回事,因为他的数学推理能力强。但也有的人用这两样都解决不了问题,还需要其他形象的办法来让他理解,所以必然要有一个教育方法的综合应用问题。 我们强调个性化教学研究,但是我国有着大班化背景,全国范围内初中55人以上的班叫大班,65人以上的班叫超大班,全国范围内大班和超大班加起来所占比例为 51%。在这种大班化背景下如何解决个性化教学?我觉得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个性化教学的优良传统,探索新形势下的复式教学,这种复式教学远远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简单的复式教学。我国的西部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的研究,创造了很多经验。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隋况,采取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要进一步深化到适应学生不同需要的教育上去。 五、以人为本,调整动力观——蛙跳原理 两只青蛙掉到一个坑里.因为坑很深,上面的青蛙们就对它们喊:“别跳了,坑大深了。”一只青蛙没跳,趴在坑底,太阳出来时被晒死了。另一只青蛙却一直跳个不停。外面的青蛙越喊,它跳得越欢,最后一跃出了坑。青蛙们问它为什么能跳出来,这只青蛙回答:“我误会了。因为我的耳朵有点听不清,以为你们这么多人给我加油呢!” 这个故事是要告诉我们,学生发展的动力最主要的还是激励,要借鼓励为主的激励机制来增强学生发展优势和提升弱势的信心。一个人总是会跌倒的,但关键是要鼓励他能够迅速爬起来。 形成一个引导和激励的机制,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这种引导和激励不是针对一部分人,而是对所有的学生。我们的激励如果没有引导的话,那就不能够有正确的方向。 要处理好管理惩罚与激励的关系。对学生处罚不是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激励的动力,所以应当坚决防止对学生滥施惩罚。 六、以人为本,调整师生观——钉孔原理 一个人脾气不好,问父亲怎么改。父亲说:“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院子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用以提醒自己,”过了几天,这个人告诉父亲:“我已经好几天没钉钉子了,这些天都没发脾气了。”父亲很高兴,又告诉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那么就去拔掉一颗钉子。”过了些日子,这个人又来告诉父亲:“我把钉子拔完了,现在坏脾气改掉了。”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说:“你看,虽然钉子被拔掉了,但是钉孔都留在上面。你要记住,你伤害了别人的情感,是会在别人的心上留下伤痕的。” 培育学生的健康情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患和由此引发的事故,甚至悲剧是很多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培养健康的心态看作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师生关系是培育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最大限度减少师源性情感伤害。我们往往用一个美好的目标,用一个善良的愿望来取代实际上不良的行为。有些伤害不是一过性的,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永久的创伤。 七、以人为本,调整评价观——罗森塔尔效应 著名心理学家罗淼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学校,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淼塔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并叮嘱他们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时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教育评价的最终功能是激励学生,而不是简单的判断,评价不能只是分出学生谁好谁坏来,最重要的是要立足于激励,所以要调整我们的评价观,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校、教师、学生明确方向,树立信心。 评价方式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必须高度重视评价方式的人性化,将绩效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来激励进取。 八、以人为本,调整教育过程观——木碗原理 这是个阿根廷的故事。一家人吃饭,父母、孩子和爷爷。因为爷爷乎颤抖,经常把碗摔在地上,父母不耐烦了,就弄来一个小木碗,让老爷爷在旁边小木桌上吃饭。一天,父母回来看到孩子正拿一块木头刻着什么。他们好奇地问孩子.孩子回答说:”我在刻木碗,将来给你们老了用。”孩子的话让父母很震动,晚上又重新把老爷爷请到大桌上吃饭了。故事中,父母一句话没说,但孩子从他们的行动上学会了父母的价值观。 关于教育过程问题,我们始终都明确知、情、意、形是教育过程,但我们必须强调体验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要重视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验环境。我们的教育在课改过程中重视体验,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教师的行为是学生判断的一个重要体验依据。学生年龄越低,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行为判断的影响就越大,所以我们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要强调新形势下的“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对自身行为的矫正有着巨大的教育震撼力。我们过去为维护“师道尊严”,始终把教师塑造成这样的形象,就是教师的一切都是刘。的。其实教师也有很多错,但是教师又不肯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觉得这样做是丢面子的。实际上,教师能够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教育。我们应该倡导教师勇于承认自身错误、缺点,从而来引导学生全面的、正确的认识自己的错误。 九、以人为本,调整教育价值观——分苹果原理 美国《时代周刊》调查过两组人,一组有犯罪记录,另一组事业有成。面对同样的问题:在小时候,母亲做的哪件事情对你一生影响最大?有两人讲到同一件事。有犯罪记录的人说:“母亲端来一盘苹果,弟弟抢着说要大的,遭到母亲批评。其实我也想要大的,但这样说会挨批评,就反着说。结果母亲很高兴,把欠苹果奖励给我。那件事给我的印象是,要想得到最多,就得说假话。”另外一人却说:“母亲端来苹果,我想要大的,可母亲说,你们都去锄草,谁锄得多就可以得到大苹果。最后,我锄草最多,得到最大的。那件事给我的印象是,要想得到最多,就得付出最多的劳动。” 这是个价值观的问题。我们不能说讲假话的孩子智商低,但他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教育价值的最重要体现,教育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过去,我们重视对知识点的把握,而对于德育点和德育场的研究不够。往往在有意无意间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有一些孩子学会了看教师脸色行事,回答问题时看教师,教师微笑就是答对了,瞪眼睛就是答错了。当学生的回答接近教师所期待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就表现得特别高兴。这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 实际上,德育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不单纯是一项教育工作。它不单纯是班主任、政治教师和团队干部的事,必须使全体教师都成为德育的骨干力量。 十、以人为本,调整方法论——穿越玉米地原理 企业家之间的竞争就好像在比赛穿越一片玉米地。首先,要比谁穿越得快,这是比速度;其次,要比谁在穿越的时候掰的玉米多,这是比效益:再次,足比谁在穿越以后,身上被玉米叶割破的伤口少,这是比安全。企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只顾一项指标,只有实现整体优化,才能长盛不衰。 这是个方法论问题。面对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复杂局面,必须从整体着眼观察问题,必须充分估计构成教育体系各相关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对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不能企图通过单一的措施来解决,必须全面综合考虑解决问题的途径,更要防止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要通过不断的反思,对学校教育进行“文化体检”,即检查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学校的价值观标准,并不断地进行调节,以保证学校的和谐发展。 更要重视提高学校干部和教师的整体素质,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更是一门修炼。学校只有真正形成学习型组织,才能不断创新,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