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请您留言 - 设为首页 - 管理员登录

2010年暑期干部会材料三

2010-07-14 14:55:39 来源: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行政办公网 浏览:95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

2010年暑期干部会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主要观点

科技信息研发部

2010年7月11日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主要观点

⒈未来十年提出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标

坚持大力发展的方针,建设有中国特色、符合国情、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制度,加快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改革发展目标

⒉把职业教育摆在更突出的位置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就业、改善民生、优化教育结构、体现社会公平、提升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各级政府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企业行业和全社会要加大参与力度;各类职业教育要加大改革力度,真正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办出水平。

    关键词: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

⒊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办学的多样性。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又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各层次。

     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求、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强调职业教育体系要符合终身教育的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时代特征,也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 

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招生对象不受年龄限制,更不管是否曾经就业,入学方式、学习形式很灵活。这正是终身教育的特点。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⒋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提高质量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应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文化基础,熟练的职业技能,健康的身心素质。要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全过程。

关键词:提高质量

 

⒌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职业教育发展目标,需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等各项改革来实现。建立一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进行改革试点,重点突出四个方面改革。   

改革办学模式。实行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推进集团化办学,大力开展多种形式职业培训。

改革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鼓励工作后继续学习,提高学历层次。

改革教学模式。以社会、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基于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标准开发课程、编写教材。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相衔接。建立和生产现场贴近的教学环境。

改革评价模式。以检验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按照用人单位的职业标准设计评价体系。建立由教育、行业企业、社会各方面参与的评价机制,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

关键词:改革办学模式  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  评价模式

⒍建立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

    要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学生生活费补助制度。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建立制度化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机制。引进境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学生取得双证书的工作。

关键词:保障机制   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

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

2012年,中国特色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保障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和重大机制基本健全,改革创新实现整体跨越,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市场针对性、经济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不断提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关键词:中国特色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⒏事业发展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超过普通高中教育;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1800人以上,办学效益明显提高;3年累计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和企业经营培养2000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大力发展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农村农业职业教育,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职业教育支撑国家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面向全社会的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超过1.2亿人次;3年累计完成4亿人次的培训任务,使城乡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量逐年增加,力争使全国专任教师平均生师比从241降至201,专兼职教师平均生师比从211降至181;“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5%;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量比例达到25%;校长和教师的全员培训得以实施,师德素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数学校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国家重点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基地。
    关键词招生规模超过普通高中   支撑国家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⒐服务产业目标

服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国家产业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整合、重组和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培养数量充足、能支撑产业振兴规划实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适应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育种等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环境、课程和教材,培养一批基础性技能型人才。

对接以现代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扶持农业职业学校发展,建设县级职教中心,办好涉农专业点,多种形式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培养250万扎根农村、服务农业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对接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按照企业生产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标准,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提高虚拟仿真、模拟现实和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教学实训水平,培养800万技能型人才。

跟踪现代服务业调整、升级与发展趋势,应对第三产业职业岗位特别是新职业岗位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高标准安排课程内容,有效开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多种形式的顶岗实习,培养950万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和综合素养的人才。

关键词:基础性技能型人才   新型农民。

⒑改革创新目标

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高质量,基本形成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格局。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动态更新专业、课程和教材,基本形成多途径多形式实现工学结合的局面,“校企一体”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专业建设管理规范化和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水平明显提高。

完善评价考核管理制度,基本形成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结合的评价机制;支持学生继续学习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初步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体系框架。

创新职业教育运行机制,落实政府责任,强化部门协调,加强行业指导,基本形成政府统筹、部门配合、行业企业与社会各方深度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转变  改革  完善  创新

⒒基础能力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达到国家办学标准,生均校舍面积、图书和仪器设备总值逐年提高,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重点支持建设1000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1000所国家优质特色学校,2000所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现行省级重点学校建设标准;2/3的学生接受优质中等职业教育。

重点支持建设1000个设备对接企业生产、技术对接职业岗位、装备先进一流、人员配套齐全、管理水平较高,具备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多种功能,支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国家重点产业升级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基本形成以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生均经费拨款标准为基础,相关政策制度、执行机制和管理办法相配套,保障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基本形成以《职业教育法》为依据,以行政规章、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等为主体,以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等制度为基础保障,支撑中等职业教育依法治教、依法办学和规范管理的基本制度体系框架。

关键词:基础能力建设

⒓行动计划总体思路

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以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为根本要求,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产业建设、服务城乡统筹、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幅度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经济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技能支撑和人才贡献。

关键词: “动”  “走”  “转”  “变”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年7月11日

相关评论
姓名*
   
   
  部门
评论*
验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给我们留言

Copyright 2025, 版权所有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校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