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请您留言 - 设为首页 - 管理员登录

今天只做三件事

2011-08-28 16:51:50 来源: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行政办公网 浏览:207

今天只做三件事

                ——在2011年上半年期末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

校长 段福生

2011年6月9日

目录

一、学校改革发展,需要关注三个“更加重要”

(一)执行比规划更加重要

(二)落实比理念更加重要

(三)激活比培训更加重要

二、工作实现突破,需要关注五个“着力解决”

(一)在课程改革上,要着力解决两个“三课”的关系,即专业课,文化课和选修课的关系,课改、课程和课堂的关系
(二)在教学方式上,要着力解决两个“关注”,即由关注“教”
到关注“学”,由关注“会教”到关注“教会”
(三)在育人标准上,要着力解决培养学生的两个“力”,即核
心竞争力和个人软实力,由“能就业”到“就好业”
(四)在教师队伍上,要着力解决“静心”和“潜心”的问题
(五)在内部管理上,要着力解决“管”和“理”的关系

今天只做三件事

——在2011年上半年期末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老师:

几天前,在端午节放假前的大会上,我曾经介绍过陶西平主任的一篇文章《校长要做三件事》,一是要管理现在,就是要有维持力;二要发现问题,就是要有颠覆力;三要开创未来,就是要有创造力。

今天,在本学期最后一次教师大会上,我们也做三件事。

一是总结过去,二是分析现在,三是设计未来。

刚才,大家已经听了五名老师的发言,是对学校德育、文化课教研、专业课教学、专业团队建设,以及招生服务工作的思考及做法的总结。选择了这些主题,是因为这些工作覆盖了学校工作的大部分,从教育到教学,从文化课到专业课,从管理到服务,具有代表性。选择他们五人发言,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做的绝对地好,其他部门做的很差。他们的做法有自己的特色,有创新之处,在思路、模式、精神上都有值得其他部门学习的地方。希望能通过今天这个平台,让我们大家来学习我们身边的榜样,共同研究学校发展中的问题,设计下一步工作思路,探讨未来工作模式。

今天会议本身就是在形式上对过去学期总结大会的一种颠覆,也是对学校未来管理模式的创新。在这个新型的会议形式下,我们总结好的经验,发现一些问题,探讨一些方法,就是在管理现在,发现问题和开创未来。

下面,我主要从认识和行动两个层面,谈两点意见。

一、学校改革发展,需要关注三个“更加重要”

今年是学校发展历程中关键的一年,也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的成功入选,让我们站在了新的高位起点上,去审视过去、发展现在与开拓未来。在北京市示范专业评估中,我们又以和谐的团队文化、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富有特色的学校理念和专业办学模式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但是,无论是从专家的点评中,还是在我们的反思中,我们发现,我们不缺少好的理念,缺乏的是对理念的落实,是理念执行、运行的体制和机制;我们不缺少轰轰烈烈搞活动的能力,缺少的是精细化管理,是把每一件事做细、做实、做好的恒心;我们不缺少优秀的教师,缺乏的是激励,是激活教师激情、鼓励教师不懈追求的制度与文化。因为如此,我改革和发展在理念上要关注以下三个“更加重要”。

(一)执行比规划更加重要

过去的一学期将以“改革发展规划年”载入我校发展的史册。我们先后制定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及“教师队伍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课程改革”、“科研工作”等各项子规划,制定了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方案和旅游系职业教育分级制度的试点方案,顺利接受了北京市示范专业的试点评估,并策划了其他专业按照示范专业标准加强校内评估的方案。这一系列文件的陆续出台,集中了全校各部门教师的智慧,在改革和发展的目标、重点、措施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都有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但是,“十二五”已经过去了十分之一,示范校建设项目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时间,对这些方案,我们每一名到底了解多少,执行了多少,执行中有哪些问题,需要做哪些调整,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

改革不是纸上兵,需要真枪真刀地干;发展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需要弯下腰,脚踏实地,日积月累,一步一个脚印。把规划变成方案,把方案落实到行动,是学校下一步工作的重点,需要我们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

(二)落实比理念更加重要

近一年来,学校着重加强了学校核心理念的研究,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理念文化体系。“树国内一流职教示范,创国际一流职教品牌”、“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把行业企业的需要和标准变成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行动”、“培养成功的职业人,成就幸福的社会人”等理念,对外交流中,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影响力。在校内,这些“口号”在各种活动中和文件上被高频率地引用。但是,这些理念,目前还多半停留在口头上、书面和墙壁上。理念距离真正落地,真正转化成为各部门的行动纲领和教师教育教学的自觉行为还有很大差距。

下一步,学校各部门要加强理念落地的研究,在策略上、制度上、机制上、文化上寻找突破口,确保每一个理念落到实处。每一名教师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及理念学习,自觉地把这些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

(三)激活比培训更加重要

学校“十一五”期间加强了对教师培训工作,每年投入100万元专项资金加强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如“特级教师带徒、行业专家工作室、新教师培训、教师国外进修”等做法已经形成了学校自己的特色。几年来,有数十位普通教师走出了国门,接受了国际先进职教理念和方法的培训,国内培训不计其数。这种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在普通学校是无法想象的。

总体来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距离学校目前的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正像在示范专业评估中,专家反馈的那样:师资队伍尚不适应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数量偏少,教师专业水平、教研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校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在继续加强培训的基础上,加强激励机制的研究,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激活教师潜能。学校将依据“全面培训发展、重点培养提高”的指导方针,在全校遴选20—25名热爱职教事业、事业心与责任感强烈的教师成立“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第一期专业(学科)骨干教师班”(俗称黄埔一期),形成我校的教师骨干团队,促进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希望广大教师珍惜此次机会,主动发展,积极发展,在学校搭建的平台上成就职业的幸福。

二、 工作实现突破,需要关注五个“着力解决”

昌平职业学校已经有了28年的发展历史,即将三十而立,逐渐走向成熟。 我们会发现,今天的昌平职业学校已经不是十几年前的昌平农职校,我们今天在座的每一位教职工也已经不是过去的我们。过去,我们会为了申请点办学经费而绞尽脑汁,今天我们关注如何让经费发挥更大效益;过去,我们会因为缺少实训基地和设备而发愁,今天我们更加关心的是如何让这些设备更好地发挥作用;过去,我们每个人逢年过节学校发点鸡鸭鱼肉就很高兴,今天,我们很多教师开着私家车上班,更关注的是自己的幸福感和职业发展。
当整个社会正在发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由过去的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式”转向依靠科技和人才的“集约式”,学校也面临着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由规模扩大转向内涵发展,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因此,在实践工作中,我们要关注五个“着力解决”。
(一)在课程改革上,要着力解决两个“三课”的关系,即专业课,文化课和选修课的关系,课改、课程和课堂的关系
1. 专业课,文化课和选修课
专业课,文化课和选修课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课程内容体系。专业课主要培养的是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以及对于职业的意识。文化课解决的人文素养的问题。而选修课是我们提供给学生另外一条多元的发展之路。三个内容缺一不可,支撑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各专业在课程门类、课程内容、学时比例上要依据企业标准进一步加强研究,构建出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2.课改、课程和课堂
课改、课程和课堂的关系需要关注的是课程的实施,即教学问题。只有把先进的课改理念落实到课程中,把优秀的课程方案落实到课堂中,真正实现课改进课程、课改进课堂,才是对人才培养理念的落地。
在实践中要做好两个“三课”的协调,不能顾此失彼。在推进上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不能为改而改,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信心。
(二)在教学方式上,要着力解决两个“关注”,即由关注“教”到关注“学”,由关注“会教”到关注“教会”
1.由关注“教”到关注“学”
学校教学工作要进行工作重心转移,真正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核心,由关注“教”到关注“学”,由研究“教法”转向研究“学法”,由“教案”转向“学案”,由“评教”转向“评学”,真正加强对学生的研究,研究学生共性的特点和个性特点,打造有用、有效、有吸引力的课堂。
2.由关注“会教”到关注“教会”
对于教学,要由强调“过程”转向强调“结果”,由“会教”到“教会”。教务处及各专业在指导、监控和评价上要此项工作落实。
(三)在育人标准上,要着力解决培养学生的两个“力”,即核心竞争力和个人软实力,由“能就业”到“就好业”
核心竞争力主要指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知识和技能,这和我们的专业教学密切相关。技术是职业之本,良好的技术能力是职业的门槛。但是,我们在培养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个人软实力的培养。
个人软实力是调动自己和他人的各种知识和资源,以较低的成本解决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还包括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方面。可以简单归纳为“找事”、“做事”和“做人”“找事”,就是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拥有主动性和责任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做事”,包括学习新知识、调动各种资源、团队协作、创新等。在做事上努力、踏实。“做人”,在既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的同时,兼顾别人的利益。
下一阶段,我们着力要在培养学生的两个力上下功夫,把这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加以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
(四)在教师队伍上,要着力解决“静心”和“潜心”的问题
当前的社会正处于急剧的转型期,社会心态浮躁,充满着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受此影响,我校教师中确实存在着浮躁心态,少数人难以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让教师静下心来,潜下心来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全国教师的殷切希望,是教育系统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当然也是我们学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在内部管理上,要着力解决“管”和“理”的关系

随着学校发展的不断壮大,工作越来越多,越来越繁忙。我们要加强管理研究,增强管理实效性,既要解决“管”的问题,也要解决“理”的问题。

“管”就是要学会看大局,要维护大多数的利益,而不仅是部门内部短暂的“和谐”。每一名干部和教师无论在部门管理,还是在班级管理上,要成为榜样,让大家向自己看齐;要和师生打成一片;要知人善用,能把难管的人用好;要学会激励,学会表扬与批评;要勇于承担责任。

通过今天经济管理系左欣主任的发言,我们就能从她看似琐碎细小的小事中,领悟到她的管理之道,用情管理,用智慧管理。我们能够看到在她的管理下,部门呈现勃勃的发展生机。

“理”就是梳理,就是总结经验与教训,想办法从根本上改变一件事情;“理”就是重新定规则,从规则的角度彻底消灭问题。“管”的着力点在于改变人,改变人的态度,改变人的能力;“理”的着力点在于改变事,改变流程,改变不合理的做法。

随着我校的逐渐壮大,部门越来越多,有的部门人数越来越多,每一名干部教师既要会管,更要会理,学会建立规则和调整规则。确定要做的事情和目标;确定组织架构,具体的岗位,确定激励机制,确定制度和流程,用流程确保做事的质量。

老师们,现在学校站在落实 “十二五”规划,推进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起点上,处在转型的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每一名教师都要有宽广的视野、革新的勇气、求实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通过改革创新,使学校的教育思想、管理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不断达到新的高度。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提高,把我们每一名学生培养成行业所需、工作需要,社会能用的人才。这一切,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相关评论
姓名*
   
   
  部门
评论*
验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给我们留言

Copyright 2025, 版权所有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校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