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请您留言 - 设为首页 - 管理员登录 |
![]() |
|||||||||
校外主页 | 资源库 | 电子图书 | 电子期刊 | 文件传输 | 学生发展中心 | 科研信息 | 中国知网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今日昌平 >> 北京市人民政府 关于对《昌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 (2017年—2035年)》的批复 |
北京市人民政府 关于对《昌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 (2017年—2035年)》的批复2019-12-11 08:20:38 来源: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行政办公网 浏览:6次
昌平区人民政府: 你区《关于报请审批〈昌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昌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以下简称《分区规划》)。《分区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认真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注重长远发展,注重减量集约,注重生态保护,注重多规合一,符合昌平区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对于促进昌平区高质量发展、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面落实城市功能定位。昌平区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要在《分区规划》的指导下,深刻把握首都发展要义,坚持首善标准,按照首都西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城乡综合治理和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功能定位,统筹把握生态保护与发展建设、疏解整治与承接提升、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建设科教引领、文旅融合、宜业宜居的生态城市。 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统筹考虑自然禀赋、城镇发展基础、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形成“一轴一带一廊、两城一区多点”的空间布局。中轴线北延长线地区要严格管控,营造隐入自然的空间意蕴;北部山区生态文化带要以生态涵养为重点;协同创新发展走廊沿线地区要做好与海淀北部地区协同创新。未来科学城、昌平新城、回天地区要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政策进行规划管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空间治理能力。 四、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切实减重、减负、减量发展,实施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双控,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优化调整。到2035年,全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4万人左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63.35平方公里以内。严守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强化“两线三区”管控,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实行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格管控战略留白地区,合理调控建设时序,为长远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五、全面提升昌平新城综合承载力。发挥好昌平新城在行政、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功能,利用好京张高铁、京礼高速等重要对外交通通道,打造服务京西北旅游的重要节点。积极稳妥处理好文物保护、村庄搬迁与新城建设的关系,逐步提升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形成“一主三副、一带一廊”的新城结构。 六、高水平建设未来科学城。紧密对接《未来科学城规划(2017年—2035年)》,贯彻“科学+城”理念,将未来科学城空间范围拓展至170.6平方公里,构建“两区一心”的空间结构。落实“搞活、协同、转变”要求,围绕重点领域,依托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努力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与中心城区部分高等教育功能疏解紧密对接,加强校地协作,高标准规划建设沙河高教园,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城。集聚生命科学各类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的研发机构,提升发展生命科学园。 七、科学配置资源要素,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压缩生产空间规模,大力推进低效用地和产业疏解腾退,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升用地集约水平和产出效率。适度提高居住用地及其配套用地比重,形成城乡职住用地合理比例;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职住平衡。围绕“七有”“五性”,推进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衡布局和高标准建设,实现城乡“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优化提升回天地区城市功能,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打造城市修补更新的典范、大型居住区治理的样本、充满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类生态要素,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落地落图管控,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和林地集中连片保护和管理,加强浅山区生态修复与违法违规占地建房治理,大幅提高生态规模与质量,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八、保护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做好大运河、西山永定河、长城三条文化带保护和利用工作,保护利用好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加快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建设,构建以居庸关大道为主体的文化探访路,深入挖掘整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昌平段文化内涵和实物遗存。注重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发挥地名在诠释城市文脉中的独特作用。加强东沙河、温榆河等滨水地段与温榆河湿地公园有机联系,建设高品质、人性化的休闲游憩新空间。加强城市设计和建筑风貌管控,塑造枕山望城、山水融城的城市特质,全面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九、着力治理“城市病”。坚持公交优先、绿色出行,构建便捷舒适的小街区、密路网的道路体系,以回天地区自行车专用路为试点,探索建立舒适宜人的城市慢行系统,营造绿色交通出行环境,缓解交通拥堵。提升市政设施保障能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构建高标准、高水平、高效能、城乡一体的绿色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加强运行高效、服务便捷的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布局,促进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着力攻坚大气、水和土壤等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十、加强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积极构建“新城—乡镇—新型农村社区”的现代城乡体系,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充分发挥昌平新城、未来科学城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平原地区城镇化;分区分类分级引导小城镇特色化发展,发挥好新型城镇建设规划指导作用,新市镇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接适宜公共服务及产业功能;小城镇要建设完善的城镇服务环境,推进镇村融合发展;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引导和综合施策,实现减量提质增绿。 十一、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分区规划》作为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昌平区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昌平区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多规合一、面向实施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依据《分区规划》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乡镇域规划、村庄规划、特定地区规划、专项规划以及近期建设规划等各级各类规划,实现各类空间管控要素精准落地,逐步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健全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管控机制,抓紧完善分区规划运行规则,制定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提升规划统筹实施水平。发挥好规划单元的统筹指导作用,合理有序释放建设用地资源,严格控制规划实施成本,确保《分区规划》实施过程可控、不甩项、不走样。做好区级城市体检评估,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问责,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高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调动各方面参与和监督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市属单位要带头遵守《分区规划》,市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支持和指导,共同努力把昌平区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 《分区规划》实施情况要定期向市委、市政府报告,遇有重大事项要及时请示。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9年11月20日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
Copyright 2025, 版权所有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校长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