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请您留言 - 设为首页 - 管理员登录 |
![]() |
|||||||||
校外主页 | 资源库 | 电子图书 | 电子期刊 | 文件传输 | 学生发展中心 | 科研信息 | 中国知网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系室动态 >> 2024北京市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监测评价总结大会暨交流研讨会圆满召开 |
2024北京市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监测评价总结大会暨交流研讨会圆满召开2024-12-02 09:22:13 来源: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行政办公网 浏览:3次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教育信息 昌职校 办 字 [ 2024 ] 第 600 号
2024北京市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监测评价总结大会暨交流研讨会圆满召开
11月21日,由北京市教委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主办、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所承办、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协办的2024北京市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监测评价总结大会暨交流研讨会在海淀花园饭店会议中心召开,北京市职业教育专家及中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负责人共同探讨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现状、成功经验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姜丽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所所长霍丽娟、教研员古燕莹,北京市教委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干部雷振超,48所中高职学校主管领导、2022年和2023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及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的团队负责人参加。 领导致辞和专家报告环节由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郑艳秋主持。 职成处领导雷振超致辞,他强调了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课程建设作为职业教育核心环节的关键作用,他要求各学校要大力推进并积极加大建设力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聂伟做题为“深化课程教材改革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报告。聂伟博士指出课程内容来自跟岗挖掘,专业课教师要从“有什么开什么课、会什么教什么”转变为“生产需要什么教什么、挖来什么教什么”。他还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教材没有理论创新,扎扎实实从生产工单中挖掘提炼技能点,形成技能图谱,开发项目任务,填充相关内容,实现教材内容与真实任务的有效融合,真正落实“以产定教”。 霍丽娟所长以“数字化转型时期精品课程建设思考”为题,介绍了新时期精品课程建设的改革重点,阐述了新时期精品课程建设面临的数字转型、产业升级、生态重塑等机遇挑战,提出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要素路径和要求。她还全面分析了2024年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监测评价情况,对2024年精品课程资源更新数量最多的10门课程、2024年线上活跃、使用较好的10门课程进行肯定,指出了45门参与监测课程在校企共建、多种智慧教学平台运用等方面亮点,以及存在的随产业升级课程内容适配困难等问题,并对未来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了注重数字化转型等展望,为精品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课程建设经验分享和专家点评环节由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张晶磊副校长主持。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王彦侠副处长阐述了学院通过构建智慧教学平台、提供软硬件全面支持及实施三级建设遴选机制,成功实现了课程的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打造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课程。该校已完成123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并注重课程资源和场景的数字化建设及教学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在线课程品牌。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的张晶磊副校长,分享了学校以“一平台五保障”为核心的课程建设管理体系。该体系依托智慧教学管理平台,以课程质量为核心,辅以师资、教材、资金、产权及制度等全方位保障,确保了课程建设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学校还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推进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创新了“积木式”课程体系,形成了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有效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负责人李淼,针对《智能机器人组装与调试》课程,分享了其课程建设的思路、结构设计及教学团队结构。通过持续升级优化课程,引入企业工程师全程参与,实现了课程信息的完整、布局合理及资源规范。同时,创新了“3W+6E”教学活动与过程,为课程建设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的教务处刘文龙处长,围绕《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分享了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与实施路径。他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了模块化课程,并强调了课程的专业性和实用性。通过构建立体教学资源体系、融合AI赋能及实施精准考核,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安全素养。 北京市商业学校的孙敬老师,针对《幼儿园保教基础》课程,分享了其课程建设与应用的经验。她构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线上教学资源,增设双师导学,并建设了多元互动网络教学平台。这些举措有效破解了实操难题,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视角、便捷的学习方式及个性化的学习选择,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保育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张莉莉老师,分享了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通风与空调工程》的建设经验。她立足后冬奥时代,构建了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并创新了教学模式,引入冬奥标准,实现校企深度融合。通过落实评价指标及健全空调运维情境化综合评价体系,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还使课程在服务社会中广受好评,辐射了多所院校。 古燕莹研究员对以上分享的3门国家在线精品及1门线下一流核心课程进行了精彩点评,肯定了课程内容凸显职业性、先进性,并深入融合课程思政,体现课程育人育才相统一;课程资源丰富,针对性强,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成效显著;课程应用效果好,具备示范引领性。同时,提出优化教学模式、明确评价标准、规范任务表述及探索AI应用等改进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 姜丽萍主任针对以上2所学校整体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点评,肯定了这2所学校不仅完善了课程建设的体制机制,还构建了整体规划的课程体系,兼具规模与细节。课程体系强调思政融入,资源丰富,软硬兼备,有效支持教学与学习。课程建设取得显著育人效果,师生共同成长。同时,学校提供了强大的课程建设保障。她进一步提出,未来课程新样态需围绕课程建设的自生成和自发展、课程服务的差异性和个性化、课程反馈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她观察到从信息化到数字化的多个转变,并展望了未来实践案例的智慧化环境改造及多元化、多形态、多空间、多平台的互融互通。针对课程建设,她强调了内容动态更新、结构优化选择及资源全过程建设等思考,并指出了豪华资源下的传统教学、教法学法不恰当表述等问题。最后,她鼓励开展课题研究,构建新型知识图谱,为未来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北京职业院校提供了一次交流学习、共同发展的机会,也为各职业院校未来的课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未来北京市将继续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监测评价的机制建设,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 信息员:王淳秋 部门负责人:周林娥 2024年11月21日 an>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
Copyright 2025, 版权所有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校长办. |